forked from NotFound9/interviewGuide
-
Notifications
You must be signed in to change notification settings - Fork 0
/
Copy pathRedisUserful.md
207 lines (119 loc) · 16 KB
/
RedisUserful.m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PS:扫描[首页里面的二维码](README.md)进群,分享我自己在看的技术资料给大家,希望和大家一起学习进步!)
下面是主要是自己看完《Redis设计与实现》,《Redis深度历险:核心原理与应用实践》后,为了更好得掌握Redis,网上找了一些面试题,查阅书籍和资料后,写的解答。
#### [1.Redis主从同步是怎么实现的?](#Redis主从同步是怎么实现的?)
#### [2.Redis中哨兵是什么?](#Redis中哨兵是什么?)
#### [3.客户端是怎么接入哨兵系统的?](#客户端是怎么接入哨兵系统的?)
#### [4.Redis哨兵系统是怎么实现自动故障转移的?](#Redis哨兵系统是怎么实现自动故障转移的?)
#### [5.谈一谈你对Redis Cluster的理解?](#谈一谈你对RedisCluster的理解?)
#### [6.RedisCluster是怎么实现数据分片的?](#RedisCluster是怎么实现数据分片的?)
#### [7.RedisCluster是怎么做故障转移和发现的?](#RedisCluster是怎么做故障转移和发现的?)
### Redis主从同步是怎么实现的?
主从节点建立连接后,从节点会进行判断:
1.如果这是从节点之前没有同步过数据
属于初次复制,会进行**全量重同步**,那么从节点会向主节点发送PSYNC?-1 命令,请求主节点进行**全量重同步**。
2.如果从节点不是初次复制(例如出现掉线后重连)
这个时候从节点会将之前进行同步的Replication ID(一个随机字符串,标识主节点上的特定数据集)和offset(从服务器当前的复制偏移量)通过PSYNC id offset命令发送给主节点,主节点会进行判断,
* 如果Replication ID跟当前的Replication ID不一致(可能主节点进行了变化),或者是当前buffer缓冲区中不存在对应的offset,那么会跟上面的初次复制一样,进行**全量重同步**。
* 如果Replication ID跟当前的Replication ID一致并且当前buffer缓冲区中存在对应的offset,那么会进行**部分重同步**。(部分重同步是Redis 2.8之后的版本支持的,主要基于性能考虑,为了断线期间的小部分数据修改进行全量重同步效率比较低)
##### 全量重同步
主节点会执行BGSAVE命令,fork出一个子进程,在后台生成一个RDB持久化文件,完成后,发送给从服务器,从节点接受并载入RDB文件,使得从节点的数据库状态更新至主节点执行BGSAVE命令时的状态。并且在生成RDB文件期间,主节点也会使用一个缓冲区来记录这个期间执行的所有写命令,将这些命令发送给从节点,从节点执行命令将自己数据库状态更新至与主节点完全一致。
##### 部分重同步
因为此时从节点只是落后主节点一小段时间的数据修改,并且偏移量在复制缓冲区buffer中可以找到,所以主节点把从节点落后的这部分数据修改命令发送给从节点,完成同步。
##### 命令传播
在执行全量重同步或者部分重同步以后,主从节点的数据库状态达到一致后,会进入到命令传播阶段。主节点执行修改命令后,会将修改命令添加到内存中的buffer缓冲区(是一个定长的环形数组,满了时就会覆盖前面的数据),然后异步地将buffer缓冲区的命令发送给从节点。
### Redis中哨兵是什么?
Redis中的哨兵服务器是一个运行在哨兵模式下的Redis服务器,核心功能是监测主节点和从节点的运行情况,在主节点出现故障后,完成自动故障转移,让某个从节点升级为主节点。
### 客户端是怎么接入哨兵系统的?
**配置提供者:**前者只负责存储当前最新的主从节点信息,供客户端获取。
**代理**:客户端所有请求都会经过哨兵节点。
首先Redis中的哨兵节点是一个配置提供者,而不是代理。因为客户端只是在首次连接时从哨兵节点获取主节点信息,后续直接与主节点进行连接,发送请求,接收请求结果。
具体流程:
```java
String masterName = "mymaster";
Set<String> sentinels = new HashSet<>();
sentinels.add("192.168.92.128:26379");
sentinels.add("192.168.92.128:26380");
JedisSentinelPool pool = new JedisSentinelPool(masterName, sentinels); //初始化过程做了很多工作
Jedis jedis = pool.getResource();
jedis.set("key1", "value1");
pool.close();
```
在实际开发中,通过在客户端配置哨兵节点的地址+主节点的名称(哨兵系统可能会监控多个主从节点,名称用于区分)就可以与哨兵节点建立连接,获取到主节点信息,然后与主节点建立连接,并且订阅哨兵节点的频道,以便在主节点变化后,接受到通知。
上面的代码在底层实现是客户端向依次向哨兵节点发送"sentinel get-master-addr-by-name"命令,成功获得主节点信息就不向后面的哨兵节点发送命令。同时客户端会订阅哨兵节点的+switch-master频道,一旦主节点发送故障,哨兵服务器对主节点进行自动故障转移,会将从节点升级主节点,并且更新哨兵服务器中存储的主节点信息,会向+switch-master频道发送消息,客户端得到消息后重新从哨兵节点获取主节点信息,初始化连接池。
### Redis哨兵系统是怎么实现自动故障转移的?
##### 1.认定主节点主观下线
因为每隔2s,哨兵节点会给主节点发送PING命令,如果在一定时间间隔内,都没有收到回复,那么哨兵节点就认为主节点主观下线。
##### 2.认定主节点客观下线
哨兵节点认定主节点主观下线后,会向其他哨兵节点发送sentinel is-master-down-by-addr命令,获取其他哨兵节点对该主节点的状态,当认定主节点下线的哨兵数量达到一定数值时(这个阀值是Sentinel配置中quorum参数的值,通常我们设置为哨兵总节点数的1/2),就认定主节点客观下线。
##### 3.进行领导者哨兵选举
认定主节点客观下线后,各个哨兵之间相互通信,选举出一个领导者哨兵,由它来对主节点进行故障转移操作。
选举使用的是Raft算法,基本思路是所有哨兵节点A会先其他哨兵节点,发送命令,申请成为该哨兵节点B的领导者,如果B还没有同意过其他哨兵节点,那么就同意A成为领导者,最终得票超过半数以上的哨兵节点会赢得选举,如果本次投票,没有选举出领导者哨兵,那么就开始新一轮的选举,直到选举出哨兵节点(实际开发中,最先判定主节点客观下线的哨兵节点,一般就能成为领导者。)
##### 4.领导者哨兵进行故障转移
领导者哨兵节点首先会从从节点中选出一个节点作为新的主节点。选择的规则是:
* 1.首先排除一些不健康的节点。(下线的,断线的,最近5s没有回复哨兵节点的INFO命令的,与旧的主服务器断开连接时间较长的)
* 2.然后根据优先级,复制偏移量,runid最小,来选出一个从节点作为主节点。
向这个从节点发送slaveof no one命令,让其成为主节点,通过slaveof 命令让其他从节点成为它的从节点,将已下线的主节点更新为新的主节点的从节点,将其他从节点的复制目标改完新的主节点,将旧的主服务器改为从服务器。
### 谈一谈你对RedisCluster的理解?
当需要存储的数据量特别大,单个Redis实例无法满足需求,所以需要分片,早期很多业务就是在业务中进行分片,通过自定义一些业务规则,将不同的数据存储在不同的Redis实例中。后来就有了官方推出的集群化方案Redis Cluster。
### RedisCluster是怎么实现数据分片的?
首先Redis Cluster设定了有16384个槽位,然后根据启动时集群的主节点数量进行均分,每个主节点得到一定数量的槽位,为了保证每个主节点挂掉之后,服务保持高可用,一般会为每个主节点配置几个从节点,从节点保存了主节点上同步过来的数据,一旦主节点挂掉,会有一个从节点会被选为主节点。客户端在与Redis Cluster建立连接时会获取到各槽位与主节点之间的映射关系,然后缓存到本地。
客户端执行命令的流程:
假设客户端需要发送一个查询请求时,首先会对key使用CRC16算法计算得到一个hash值,然后将hash值与16384(也就是2的14次方)进行取模(下面是网上找的图,应该是CRC16(key)%16384),得到一个槽位slot,然后根据本地缓存的槽位映射关系表,找到这个槽位slot对应的主节点,发送查询命令。主节点在收到命令后会有以下几种情况:
**1.这个主节点确实负责这个槽位,且不在迁移中。**
直接查询到这个键值对,返回给客户端。
**2.这个主节点不负责这个槽位,或者已经确定转移到其他节点上去了(Moved指令)**
可能是这个槽位已经迁移了,或者是客户端将指令发送到了错误的节点,或者是客户端缓存的槽位映射关系以前过期。主节点就会给客户端返回Moved指令及正确的节点信息,Moved指令相当于是一个永久重定向指令,用于纠正客户端缓存的错误槽位信息。客户端收到后会更新本地的槽位关系表,然后向正确的节点发送查询指令。
**3.这个槽位正在迁移中(ASKING指令)**
如果这个槽位之前是在这个主节点上,但是目前正在迁移(槽位状态为IMPORTING),那么如果现在主节点上存在这个可以,就成功处理请求。否则就返回ASKING指令+槽位所在的新节点,ASKING指令相当于是一个临时重定向指令,客户端收到之后不会更新本地的槽位关系表,只是将本次请求发送到新节点。
![图片](../static/640-20210124192752928)
#### Redis Cluster的节点扩容和下线
##### 扩容
例如数据量太大了,原有的节点太少了,希望增加一些Redis实例,分担一些数据量。在Redis Cluster中,需要程序员手动执行命令,将节点添加到集群,并执行命令从其他的主节点上分配一些槽位到这个新节点上。
具体执行命令流程如下:
```
./redis-trib.rb add-node 127.0.0.1:7006 127.0.0.1:7000
```
可以看到.使用**addnode**命令来添加节点,第一个参数是新节点的地址,第二个参数是任意一个已经存在的节点的IP和端口。
新节点现在已经连接上了集群, 成为集群的一份子, 并且可以对客户端的命令请求进行转向了, 但是和其他主节点相比, 新节点还有两点区别:
- 新节点没有包含任何数据, 因为它没有包含任何哈希槽位.
- 尽管新节点没有包含任何哈希槽位, 但它仍然是一个主节点, 所以在集群需要将某个从节点升级为新的主节点时, 这个新节点不会被选中。
接下来, 只要使用 redis-trib 程序, 将集群中的某些哈希槽位移动到新节点里面, 新节点就会成为真正的主节点了。
槽位迁移需要执行的命令会比较的多,大家想了解的可以看看这篇文章:
https://www.cnblogs.com/youngchaolin/archive/2004/01/13/12034660.html
![图片](../static/640-20210124203435521)
##### 下线
在节点上执行 redis-trib.rb del-node{host:port} {donwNodeId} 通知其他的节点,自己下线,如果本节点是主节点,会安排对应的从节点阶梯主节点的位置。
#### RedisCluster是怎么做故障转移和发现的?
##### 1.主观下线
当节点 1 向节点 2 例行发送 Ping 消息的时候,如果节点 2 正常工作就会返回 Pong 消息,同时会记录节点 1的相关信息,更新与节点2的最近通讯时间。如果节点 1的定时任务检测到与节点 2 上次通讯的时间超过了 cluster-node-timeout 的时候,就会更新本地节点状态,把节点 2 更新为主观下线。
##### 2.客观下线:
由于 Redis Cluster 的节点不断地与集群内的节点进行通讯,下线信息也会通过 Gossip 消息传遍所有节点。
因此集群内的节点会不断收到下线报告,当半数以上持有槽的主节点标记了某个节点是主观下线时,便会认为节点2**客观下线**,执行后面的流程。
##### 3.资格检查
每个从节点都会检查与主节点断开的时间。如果这个时间超过了 cluster-node-timeout*cluster-slave-validity-factor(从节点有效因子,默认为 10),那么就没有故障转移的资格。也就是说这个从节点和主节点断开的太久了,很久没有同步主节点的数据了,不适合成为新的主节点,因为成为新的主节点以后,其他的从节点回同步它的数据。
##### 4.从节点触发选举
通过资格的从节点都可以触发选举。但是触发选举是有先后顺序的,这里按照复制偏移量的大小来判断。
这个偏移量记录了执行命令的字节数。主服务器每次向从服务器传播 N 个字节时就会将自己的复制偏移量+N,从服务在接收到主服务器传送来的 N 个字节的命令时,就将自己的复制偏移量+N。
复制偏移量越大说明从节点延迟越低,也就是该从节点和主节点沟通更加频繁,该从节点上面的数据也会更新一些,因此复制偏移量大的从节点会率先发起选举。
##### 5.从节点发起选举
首先每个主节点会去更新配置纪元(clusterNode.configEpoch),这个值是不断增加的整数。
在节点进行 Ping/Pong 消息交互时也会更新这个值,它们都会将最大的值更新到自己的配置纪元中。
这个值记录了每个节点的版本和整个集群的版本。每当发生重要事情的时候,例如:出现新节点,从节点精选。都会增加全局的配置纪元并且赋给相关的主节点,用来记录这个事件。
说白了更新这个值目的是,保证所有主节点对这件“大事”保持一致。大家都统一成一个配置纪元(一个整数),表示大家都知道这个“大事”了。
更新完配置纪元以后,每个从节点会向集群内发起广播选举的消息。
##### 6.主节点为选举投票
参与投票的只有主节点,从节点没有投票权。每个主节点在收到从节点请求投票的信息后,如果它还没有为其他从节点投票,那么就会把票投给从节点。(也就是主节点的票只会投给第一个请求它选票的从节点。)
超过半数的主节点通过某一个节点成为新的主节点时投票完成。
如果在 cluster-node-timeout*2 的时间内从节点没有获得足够数量的票数,本次选举作废,进行第二轮选举。
这里每个候选的从节点会收到其他主节点投的票。在第2步领先的从节点通常此时会获得更多的票,因为它触发选举的时间更早一些。
获得票的机会更大,也是由于它和原主节点延迟少,理论上数据会更加新一点。
##### 7.选举完成
当满足投票条件的从节点被选出来以后,会触发替换主节点的操作。新的主节点别选出以后,删除原主节点负责的槽数据,把这些槽数据添加到自己节点上。
并且广播让其他的节点都知道这件事情,新的主节点诞生了。
#### Redis Cluster的主从复制模型
Redis集群的架构就是多个主节点,每个主节点负责一部分槽位,每个主节点拥有几个从节点,一旦主节点挂掉,会挑选一个从节点成为新的主节点,负责这部分槽位。如果某个主节点和它的所有从节点都挂掉了,那么这部分槽位就不可用。
#### Redis Cluster一致性
CAP理论认为C一致性,A可用性,P分区容错性,一般最多只能满足两个,也就是只能满足CA和CP,而Redis Cluster的主从复制的模式是异步复制的模式,也就是主节点执行修改命令后,返回结果给客户端后,有一个异步线程会一直从aof_buf缓冲区里面取命令发送给从节点,所以不是一种强一致性,只满足CAP理论中的CA。
参考链接:
http://www.redis.cn/topics/cluster-tutorial.html
https://blog.csdn.net/g6u8w7p06dco99fq3/article/details/105336857